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章 罗马人的盾桥战术(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一个冲的勐的人,一下骑到下边举盾人的头上了,一片哄堂大笑。

李孟羲也是暗笑。

后边的几人一看,不能冲太勐,留了个心眼,慢慢的跳入沟里,然后跟踩桩子一般,一脚踩到盾,跨大步立刻又往另一盾上踩。

这过程中,依然是因为刀盾士们单手举盾,力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成年人踩踏的力量,盾东塌西陷,上面过盾桥的人也是走的东倒西歪,摇摇欲坠。

过盾桥五人,三人前后摔倒,一人在边上,看眼看要倒,直接冬的一声跳下去了,唯有一人,磕磕绊绊的冲过了数丈宽的壕沟,冲到了对面坡,然后爬到了梯子处。

李孟羲抬头看向关羽,道,“盾得两手举,一个手不成。”

关羽深以为是。

后边,关羽亲自跳下沟,他令盾阵散去,再又交代众人一遍,令众人双手举盾。

这过程,又有一小插曲。

说双手举盾,有一士卒问,“刀放哪?”

关羽想都不想,“刀放地上。”

不就该如此?刀要么放地上,要么拿手里,环首单刀又不重。

旁边李孟羲却为此皱起眉头。

环首刀虽不重,但份量还是有的,手里多两斤刀重,总归是多耗费许多体力。

至于刀放地上,万一忽然下令刀盾士冲锋向前,这有人还得低头拿刀,不就一下把队伍搅乱了。

支撑盾桥的刀盾士,刀随手插进腰间刀鞘里,是最合适的。

可想到这里,李孟羲忽然惊觉,没有刀鞘!义军现在大多数战兵,手里的环首刀,就一把单刀,没有鞘,也就没有办法把刀插入鞘中。

这刀鞘,细思挺重要,能极大方便刀具的携带。

方便携带,就如平时,刀有地方插,不至于吃饭休息的时候,刀随手插地上,而造成锈蚀;又比如现在,要双手举盾,刀就可以收鞘,要到拔刀时,轻松顺手一拔,便利非常。

看来,若条件允许,刀鞘能做还是要做的。

关羽重新交代完要领之后,令刀盾士们全都双手举盾。

刀盾士领命,统一改变了举盾方法。

然后,刘备亲兵再一次过沟。

这次,刀盾士手稳盾稳,过沟之人踩在盾上,如踩平地。

因为此一人高的盾桥在,深壕变成了浅沟,刀盾士从沟这头跳下去,踏踏跑几步,瞬息又跑至沟的另一边,然后稍微往前跨一大步,稍微冲一下,就到了梯子边。

很明显,盾桥有用。

若昨日攻城,有此盾桥,说不定城墙早攻下来了,不至于那么大的伤亡。

再往深处想,哪怕沟再深,一人高的盾桥没用,可以再摞一人的。

盾桥搭城,盾桥上再站一层人,再搭一层盾桥。两个成年人的身高加一起,三米半以上了,直接能填平三米深的深沟。

至于说,下边承重的人,肩膀上站人,能不能承受的住,短时间是完全可以的,一脚踩一人肩膀,两脚踩两人,甚至可以,四人抬一盾,盾上站一人脚,一个人的重量,就分由八个人分担,这点重量,支撑一两个时辰都没问题。

而拿此次攻城战来说,从战起,到最后城破,还不到一个半个时辰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盾桥和人梯只要搭一两个时辰,城可能就破了。

针对护城深壕的第二个破解之法有了,第一个破解之法是担土填壕,第二个破解法,盾桥人梯法,经过实践,也非常实用。

初步测试完毕,李孟羲依然心心念念罗马人的盾桥战术,索性试一试。

叫来刀盾士数十,李孟羲亲自安排战术。

首先,城墙根不行,也不知南和城谁人设计的,城脚非常恶心,都没落脚的地儿。

不方便借城墙操练,索性,去了城里。

在城墙背面,过道处,贴着城墙,李孟羲绞尽脑汁认真想了所有和搭人梯有关的记忆,这些记忆中,有杂技团的表演,武校的表演,还有某些部队的对外演出,这些所有记忆。

凭着这些一知半解的记忆,李孟羲边想,边拉人,拉站位。

首先,靠着城墙,左,四个人,前二后二,这四个人,手中各举一盾,防着自己头顶的同时,左一之人右肩,右一之人,左肩,第二排,左二之人右肩,右二之人,左肩。

这四个成四角站位的人,共用肩膀,支撑住一面大盾的四角,把盾支在肩上。

然后,同样的布置,右边再紧挨着,同样四人,再支一盾。

这样,就支起了两处一人高的踩踏点。

本来,李孟羲想的是,一个人,腿分开,一脚踩一个踩踏点,可是实际操作一下发现,不行,

因为以八个人四四排列的跨度,分的太开了,人得噼叉。

只好一个踩踏点,就站一人。

李孟羲令刀盾士站上去,刀盾士站上去之后,李孟羲一下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盾牌方寸之间,人站上去,两脚几乎就跟立正一样,脚得并拢站,众所周知,这样站,不稳固,稳固的站法是,脚分开,两腿以三角形状站,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才站的稳。

这个问题,一时也想不到解决办法,暂时只能先放下,日后解决。

第一排,人排好了之后,共计,底层是共八个人,有两个踩踏点,站了两个人,

然后,继续往下排人。

最低一层,八个人后,再跟八个人,第第二组,又有两个踩踏点,又两个人可以踩到第二层。

然后,再第三组,又第四组。

共计,在第一层,三十二个刀盾士,第二层,八个刀盾士。

此时,李孟羲令,第二层八人,前两人,站着盾双手顶头上。

中两人,弯腰,盾顶头上,后两人,半蹲,盾顶头上。

如此,三个高低差异悬殊的台阶出现了。

李孟羲皱眉想了好一会儿,这也不对啊,这是台阶,不是罗马人的盾桥啊,罗马人的盾桥,是跟一个斜坡一样。

想了又想,明白了。

高低之间,还缺平滑的过度。

于是再上人,令人于高的盾和中高的盾之间站住,然后站的姿势处于站直和弯腰之间,头顶盾牌,盾牌斜顶,盾牌接高盾和后面的中高之盾,竟然刚好,把两个高度接起来了,并且,过度平缓,是一个缓和的斜坡。

李孟羲一看,这对了。

照此法,再往人往缝隙里放,于弯腰站着举盾,和蹲着举盾的人之间,插一跪着举盾的人,此人手中的盾,也承接前后,也是一个缓和的斜坡。

然后,从上到下看,高——过度斜坡——中——过度斜坡——矮,一熘直下。

李孟羲觉着,盾桥成了。

还剩后续完善。

因为第一层,所有人都是站着的,那么于地面的人来说,是不可能一跳一人高,跳上去的。

所以,得再搭出起始点。再找数人,续了数层,人从站到躬身,到半跪,到蹲,盾牌接着从高到低,一熘码到地。

此时再看,人墙两层,从最高处,到最低处,落差从两个人的高度,到最低到地面,跨度平缓的一个斜坡下来。

虽说,这还不是完整盾桥,只是一熘单桥而不是一整个大的斜坡,人力投放速度还是不够快,但这跟印象中的罗马盾桥,一样了。

再者说义军的盾牌有缺陷,罗马人作战很依靠盾阵,罗马的盾又大又长,还有弧度,盾压盾一摞,严丝合缝的,跟屋顶一样。

义军现在,盾大小各异,因此,盾桥搭成,并不太完美。

李孟羲叉着腰,一脸自得的指给关羽看,“关将军你看,这用盾搭了个平坡,最多,可搭三层高,也就是三人高。

要是低矮城墙,不用攻城梯,盾墙一搭,人顺着就能跑城头上去。”

不用李孟羲解释,关羽看着盾桥已出神良久。

一边,李孟羲着人登盾桥一试,一士卒踩着盾桥,噔噔噔几步就爬到了最高点,其身形一点不晃,就跟爬坡差不多。

李孟羲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李孟羲忽然就想到了一件事,盾桥放在中原,于攻城无用,因为中原地域之中,但凡是个城,其高度绝对不低,盾桥就绝无建功之可能。

李孟羲想起,昨日破城之后,跟刘备巡城,见到几个士卒在踹门。

李孟羲想起,当时是想到了给攻城士配备手提的单兵破门椎,以方便破城之后挨家挨户的撞门搜捕溃兵。

不仅搜捕溃兵有用,万一敌军龟缩城主府等高墙深院之地,破门椎也能有大用。

现在一想,盾桥攻不了城,只能攻两三人高度的低矮建筑,不正好,可以用来翻民居,或者攻城主府之类的地方。

城主府围墙高度,往高了算,三人高的高度就不错了。

盾桥能发挥用处的地方找到了,是破城之后,遇到敌军缩到民居里,或者缩到城主府中,此时攻城椎慢腾腾的没到,又没梯子,索性,直接搭盾桥,刀盾士三二十人,就能搭起一座盾桥。然后,士卒过墙如走坡,一秒,跑进城主府三五人,不一会儿,城主府就被攻破了。

有此盾桥战术,但凡日后破城之后在城中激战,我军士卒,十息可起盾墙,二十息可过墙,百息可克城主府,无往不利。

甚至,不仅城中混战时盾桥有用,日后,攻城用投石机,投石机把敌城砸塌了,可城墙塌了,不可能直接塌完的,五丈高的城墙,塌了三丈半,还有一丈半。

此时,还是需要攻城器械。

又或者,盾桥直接就发挥了用处,刀盾士百十人聚集城下,搭三层盾桥,直接抵到城墙缺口,整个过程,耗时不过三两分钟,速度比从后方调集攻城器械还快的多。

然后,攻城士沿着梯桥,一大群人腾腾腾腾就跑上去了。

这兵力投放速度,远非攻城梯可比。

一堆人沿着坡冲上去,挤也能挤进去了。

说不得,于敌城坍塌之时,盾桥是最快的从缺口处入城的方法。

盾桥用法,李孟羲至少知道了三种,一是,盾桥填壕沟,二是,盾桥翻屋过府,三是,把敌城砸塌之后,盾桥乃兵力投放速度最快之攻破缺口之方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