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十万兵力(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这是很明显的玩忽职守,这正是战时,乡兵们可以懒散,但负责指挥的战兵伍长必须时刻警惕。

刘备也深知这几日太累,未过多苛责,只是嘱咐甲士警醒一些,便不多说了。

等离开这里,走远,李孟羲回头看了一眼,方才那个睡大觉的甲士已经上土坡上去了,持的枪看着渔阳城的方向,站的笔直。

再往下继续巡视,要说大几万的一支军队,九成都是新募乡兵,期中零零散散的问题还真不少。

比如,营地布置问题,巨鹿军的阵线现在是这样,壕沟壁垒在前,营地与兵力贴着壁垒在后,这样既大大方便了管理,也方便了作战,可,各部布置不一,有的营帐离车阵太近了,这就很不利,一旦发生战事,士卒们需要在车阵之后依托车阵作战,车阵之后需要留出相当空地以布置人手,这样以来,帐篷就成了阻碍。

更好的做法是,营地不该跟作战场地离的太近,而应留出足够距离。

细思若战斗爆发,双方箭雨往来频繁,像帐篷这样易损的物品,极易被敌军箭支损坏。

事出仓促,当日夜袭至渔阳城下,根本来不及做详细安排,只能就地扎营就地开工布置工事。

走在路上,旁边都是类似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营地,营地该远离战场,可远离多远为好,李孟羲不由想到。

考虑到箭支对营帐的强大破坏力,要想营帐足够安全,营帐最少得设置在阵地之后一百五十步开外,可这么一来,城中之敌若突然杀出,乡兵自百五十步外仓促赴战,恐反应不及。

想到这里,李孟羲眉头顿骤,忽而又舒展开来。莫不是傻了,士卒何必非在营地待命?营地大可布置在五百步外,士卒不在营地,士卒去阵后待命,反应可及时。

只是如此一来,又有问题,营地和阵地合二为一的好处是,万一突遇暴雨,士卒既能躲进帐篷避雨,同时又离阵地近,既不被雨淋,又不耽误战事。

而若两下分开,营帐离阵地远,营帐自然安全,可一旦暴雨突降,士卒却也无法借助帐篷避雨,总有一个不能如意。

尤其以巨鹿军如今现状,要维持庞大的阵线,巨鹿军全军要时时待命,且军中九成人力都是仓促招募的乡兵,乡兵们普遍身体素质不好,且后勤薄弱缺少必备的御寒挡雨衣物,一旦暴雨突降,不借助帐篷躲避,打击甚大。

思来想去,李孟羲意识到一个问题,似目下巨鹿军这样维持阵线的情形,大抵可分为阵地,待命区,营地,三种。

既,营帐远离战场,安全为重;有遮风挡雨甚至避寒,甚至能挡箭可供休息的,又离战场较近的可及时支援的地方,为待命区。

基于这样考量,待命区要能挡雨,最低,得有一块桐油布棚顶;要能御寒,则至少需要一堆篝火,或者四堵挡风围墙;而要能遮挡箭雨,则必要一堵朝敌的厚实防御,或是大盾,或是木墙,或是土墙,再考虑到抛射的箭支,最好顶上也有坚木棚顶。

再结合减小后勤压力的考量和通用军备的考量,挡雨需顶,御寒需火或四面墙,挡箭也需前有一墙,顶上也有一顶,也就,各项所需,在【墙】和【顶】上重合了。

又想起刘备之前守村作战时弄的防箭棚顶,灵感遂有了。

最简易的最功能完善的前线休息所的构造应该是这样——以大块桐油布为基,在桐油布上糊上一尺厚的黄泥,然后,用木桩将桐油布并黄泥撑起做棚顶。

廉价易得的黄泥干燥之后,可防御落矢,黄泥还保护了下层脆弱的桐油布,同时,桐油布还有利于塑造泥土。

防雨一项,交给防水的桐油布,再于前方设置一道木墙或者土墙,防御箭矢的功能也便完全了。

剩下保温一项,为防风保温,修筑四面墙壁,工程量大且不说,效果不一定好。所以,保温一项,不需四面围墙,只需一丛篝火。

好了,阵地休息区所需要满足的防雨挡箭御寒三项主要需求,全满足了,而所需,只有简单两项,一个是桐油布,一个是木头,木头或用来支撑棚顶,或用来筑造木墙,或用来当柴燃烧,而支撑可用长枪长槊代替,甚至用泥胚代替,木墙可用土墙代替,到最后,最节省的方法,所需只要一块桐油不,一捆燃烧取暖的柴火,仅此而已。

还有,桐油布还可重复多次利用,不算损耗,而柴火的高效利用方法,李某人有借助利用火焰焚烧泥土得干燥陶化土的方法,干燥泥土可以在雨天用来铺帐篷,还可以用一堆篝火,烧十锅热姜水,满足一百人御寒所需的方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