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36章 以文驭武?(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对比于大唐和五代的藩镇之乱,不得不说太祖赵匡胤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杯酒释兵权”的出现,等同于用怀柔手段剥夺功臣、宿将的军职,随后对武将依旧倍加防范。

太祖太宗时期对于开国武将或许还有较大依赖,重文抑武至少不是特别明显。

而到了守真宗仁宗时期,此时江山稳固,且君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便更多依赖文臣施政。

由此便出现了以科举出身为主的文官崛起。

并一跃成为朝堂政治的统治力量,且代代相传。

“澶渊之盟”后对辽战争的结束,大宋边防压力缓解,迎来了极长时间的稳定。

随之而来的便是文臣以州府长官兼管驻军的方式不断增加。

文臣兼管武备,由此说明大宋以文驭武规则已正式产生,也反映出统治大宋朝堂已然突破了武将掌军的传统。

到了仁宗时期,文官士大夫主政的朝堂格局更为鲜明,朝廷各方面的重要职责已皆由文臣承担。

文臣的地位此时在大宋可谓是盛极一时,相权对于皇权的制衡也是极为夸张。

因而在仁宗朝时期,皇帝的诸多想法难以得到真正实施。

继而出现了皇权、相权甚至台谏这三权分立之势,于朝堂而言便是效率低下,最终难有作为。

以文驭武?

或许这是开国前几代君王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却着实不符合当下的时宜。

毕竟以文驭武也好,重文抑武也罢,对于任何朝廷而言都失去了文治武功的平衡。

文武之道本就是一张一弛,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不可偏废。

赵构正是看清楚了这样的弊端,才当着众人推翻祖宗之法。

而眼下又正是北伐之际,如若不给武将正名,恐大战之时无权威可言。

“自真宗朝以来,朝廷便是推行“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然朕以为应是“与忠臣良将治天下。””

赵构这番话便是向众人道出了一个事实,纠正前代君王们一直奉行的重文策略,转而朝着平衡的方式进行。

对于王朝或者皇帝而言,忠心是排在第一位的,能力是排在第二位的。

因此只要是忠臣良将,不管是文是武,能够为国分忧便可。

仁宗真宗时期,文臣基本掌握了国家各个方面的主导权。

文臣成为枢密院的领导者,承担朝廷军务机要与决策。

文臣成为台谏的领导者,担负朝堂的风纪与整肃。

文臣成为中书门下的领导者,承担着朝廷的行政事宜。

而其恶果便是导致军国决策的保守与消极,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并且形成结党从而祸乱朝纲。

“官家英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宋赴汤滔火!”

赵构的这些话再次让众人感动,于是异口同声回应道。

赵构望着吴璘和虞允文动情的说道:“西线不比中原,地貌崎岖不平且西夏虎视眈眈,两位爱卿不可掉以轻心才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