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 70 章 大三线(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看着出来的卢兰,何雨柱很是急切。

卢兰看了看他说道:“咱们回家吧。”

何雨柱张了张嘴没说什么,此时下午三点多,何雨柱带着卢兰回了四合院。

忍不住的何雨柱还是问了出来:“你的工作到底怎么安排的?”

卢兰看了下何雨柱,轻声道:“我可能要调回老家工作。”

何雨柱一个踉跄,失声道:“大三线!”

声音已经有些哆嗦,仅次于代号工程的“大三线”!

卢兰猛的瞪大了眼睛,吃惊的看着何雨柱,何雨柱第一次发现,卢兰还有情绪如此外露的时候。

何雨柱内心极度不适应,声音都有些变了,说道:“可以不去吗?不该是你啊!”

卢兰平复了下心情,仔细看了看四周,发现无人才盯着何雨柱,很认真的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可是绝密!轧钢厂目前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还是下午的事。”

何雨柱沉默了,64年是国家的国际环境最恶劣的一年,比52、53年和58、59年还要恶劣!

有人提出了“大三线”战略:在我国广阔的内陆腹地,给我们的工业体系做一套备份。

大三线战略的初衷,就是假设四面八方被围攻,边境和海岸线500公里内的工业设施损失殆尽,共和国依然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打反击。

仅仅从三线的划分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多么恶劣。在战争威胁最大的一线省份中,疆、藏、蒙、东北、京津沪等赫然在列。

但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肩膀上,都有千斤之重。在那场浩浩荡荡的大三线建设浪潮中,数百万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人们拖家带口,坐上汽车,从京城、沪城、冰城等中心城市出发,前往那些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目的地。

甚至很多人出发时,连去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迎接他们的,是豺狼结群而居的深山老林,是一天只能翻越一座山的荒凉峡谷,是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的大漠戈壁……

为了匹配国防需求,大三线项目在择址上讲究“靠山、分散、隐蔽”,就连作为一汽备份的二汽,这样一个需要平坦厂区的重工业项目,都被安排在了十堰的山沟里。

这样的择址需求,让铁路运输变得尤其重要。成昆铁路,也因此成为那个年代的第一明星工程。

当时的指示是:“如果材料不够,其它铁路不修,集中修一条成昆路。”

这是地球上难度最高的工程项目,海拔高差达到了1800米,有500公里路基地处7级以上地震区,至今,依然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改造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为了修这条铁路,解放军铁道兵付出了巨大牺牲。

何雨柱还记得,几年后的68年,一个长达4000米的隧道塌方,一次牺牲了半个排;七零年,大凉山工地发生泥石流,几百人和工棚区被席卷一空……

“每公里下都埋着一具尸骨”,在缺乏工程机械的条件下,铁道兵用生命换来了成昆线的提前通车。

七零年,当成昆线正式通车,攀枝花,这座建设在23个高山台地上的钢铁城市,也真正具备了投入运营的基础。

最早的攀枝花连地名都没有,方圆数十里只有7户人家,全国13个部门抽调精英骨干前往,第一波人数就达到了几万,由于水土不服,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受一轮拉肚子的考验。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

攀枝花15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够保证大三线这个“工业备份”的正常运转。

十多年时间,以成昆线为动脉干线,以重庆、攀枝花为两大基地,

“两基一线”在一片荒芜中凭空创造了三十多座新兴工业城市。

它们是:攀枝花、六盘水、德阳、十堰、都匀……西部地区上亿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作为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备计划,大三线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指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